每個人心中都希望有位「長者」能傾聽, 與他分擔憂慮,分擔得意, 渴望訴說之時看到盼望……
前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黃迺毓
童年印象中,我第一本最愛的童書名叫《長腿叔叔》,作者以書信的文體寫一個女孩的成長,長腿爸爸是一個慈善家,他隱名資助一位孤女離開育幼院去求學,這個女孩對於這位只見過背影、身材瘦長的男士很好奇,也很感激,於是她開始將住校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向她的恩人報告,分享成長的酸甜苦辣,所以暱稱他為長腿爸爸。
渴望被傾聽
長腿爸爸的故事受到很多人喜歡,除了主角的個性開朗、令人疼愛之外,也觸動讀者內心裡一個共同的夢想,每個人心中都希望有位「長者」能傾聽,讓我們能藉著與他「通信」而分擔憂慮,分擔得意。《達達的信》在專欄中同樣受到許多小朋友的喜愛,或許就是因為小讀者在信中看到自己成長中面臨的一些困惑,一些迷惘,有些來自人,有些來自事物。很多孩子藉著讀這專欄或由大人讀給他們聽,而與達達一起經歷人生的許多第一次,也在他們自己面臨生活中的第一次時,有了預備,而能應對得更坦然自在。
達達是個很敏銳的孩子,他生長在基督化家庭,對生活充滿熱情。他觀察入微,善良易感,愛家人、愛朋友;達達每週寫信給上帝,在他的信裡,小小心靈不斷的跟上帝在交談,不厭其煩的將心事娓娓道來,上帝不覺得達達囉唆,而是充滿愛憐的讓達達在訴說之時看到盼望,而能將每一件事情都化成祝福。
也有人覺得讓達達這麼純真又懂事的孩子面對父母離婚這麼難堪的家庭問題,很不忍心,然而從家庭生態系統理論來思考,孩子的教養最核心的部分包括家庭、學校、同儕、和教會,家庭照顧孩子的生理,尤其是食衣住行等生理需求;學校提供知識教導,偏重智能的發展;同儕讓孩子學會與別人相處,也是群育發展的主要來源;而教會讓孩子有機會與除了父母以外的大人建立「親人關係」,屬靈的長輩會以上帝的心來對待小孩,是德行和靈性教育的重要機構。
給孩子屬靈的家
台灣一般孩子的家庭生態環境最缺乏的就是教會生活,孩子的全人發展需求的供應,除了受之父母,周圍的人也都有責任。從達達的生活中,我們看到教會生活對孩子非常重要,不是去聽聽道理而已,教會就是個「家」,當原生家庭出了問題,或是有些功能較弱,教會讓孩子不致流離失所。我由衷的希望所有的教會都能重視兒童和家庭的工作,聽見孩子內心對愛的需要,也期盼這本書能成為許許多多家庭的祝福。